歌剧《魔笛》——神话中的王子与公主


我们通常认为的正歌剧,时代都很遥远,观众对于其想法和剧情都无法顺畅地理解,很难产生共鸣。


主要还是因为歌剧有严格的结构和形式限制,内容略单一,曲式高度格式化,我们也很难从中体会到观看地趣味,所以大家一听到歌剧两个字就会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



但从十八世纪中期起,以格鲁克为代表的作曲家开始推出“革新歌剧”以反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莫扎特,则是这一时代的重磅巨星。他的早期作品虽然仍是意大利语的正歌剧,但后来给我们带来了《后宫诱逃》、《魔笛》等划时代意义的德语歌剧。



莫扎特自小被称为神童,4岁谱曲,6岁巡演,小提琴对于他来说都是拿来玩的把戏。但这位号称“乐神的爱子”“、“被上帝亲吻过脑门”的天才在36岁就逝世了。


可你敢想,在他这短短的36年生命中,竟然有32年都在创作,其作品数量达600多首。如果他能像其他作曲家一样再多活几十年,会留下多少非凡的乐章啊!



更让人难以相信地是,《魔笛》是莫扎特人生中的最后一部歌剧。这样天马行空的作品,竟然和他疾病缠身、境况拮据时为自己所创作的安魂曲,处于同一个时期所作。

 

《魔笛》融合了18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



整个歌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古埃及,一个被分割为日之国和夜之国的世界。

埃及王子塔米诺误入夜之国,不幸遭巨蛇追杀而昏迷不醒,幸运地是被夜后的宫女所救。醒来的王子看到夜后女儿帕米娜的画像后一见倾心,得知帕米娜遭大祭司绑架,立刻答应前去营救。夜后答应王子,只要他能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与他,并赠给他一支能逢凶化吉的魔笛。



可王子未曾想,这其实是夜后的一个阴谋。大祭司乃是智慧的主宰,夜后的丈夫日帝在死前曾嘱托他教导女儿帕米娜,可夜后对此非常不满,企图夺回女儿。


所幸王子最终识破了夜后的计谋,在历经重重考验后,见到了公主。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整个故事迎来了圆满的结局。


 

歌剧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段著名的男低音咏叹调“在这神圣的殿堂里”。


王子塔米诺和公主帕米娜入教后,他们都为众祭司所承认。在仪式进行完后有人告诉塔米诺,要小心妇人。



当众祭司离开后,夜后带着侍从来到塔米诺三人身前并恐吓他们祭司长是个凶残的人,告诉帕米娜,如果想和塔米诺结婚必须要除掉祭司长。正当帕米娜犹豫时,祭司长突然来到这里,拆穿了夜后的谎言,并宣布夜后必须受到处罚。这时祭司长唱出了这段咏叹调,十分的应景且让观众感到又深沉又兴奋。

 


还有一首著名的《魔笛主题变奏曲》由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作曲家索尔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根据这部著名歌剧《魔笛》第一幕快结束时的一个主题编成一支,由序奏、主题、五个变奏和尾声这八个部分组成的曲子。



这首曲子几乎成为所有吉他演奏家在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它常常作为国际吉他比赛中规定的必奏曲目之一,可想而知它在音乐界的分量有多重了。

 


文字丨NightCaroline

图片丨小叶

编辑丨Yvonne



评论
热度 ( 258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