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 瑞鸣唱片

郭雅志:民乐到底缺失了什么?

郭雅志,了解唢呐的人对他并不陌生。在没有“朋友圈”的年代,这个名字充满了神秘色彩。我们只知道他身居海外,游走于世界的舞台上,在国内媒体上鲜少看到他的身影。


不久前在伯克利音乐学院一年一度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上,郭雅志如约而至。带着广东音乐《雨打芭蕉》和《北京一夜》,在多元化的舞台上展现他“多面手”的能力。


在他擅长的乐器当中,唢呐无疑是他最为专注的乐器。一支唢呐,贯穿于他传奇般的艺术经历中。


-图 郭雅志在演奏-


-壹-


郭雅志从山西小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这件事,放在现在也是一件能光耀门楣的大事。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他,毅然决然地辞掉“铁饭碗”进入香港中乐团任唢呐声部首席。而人到中年,又选择离开工作十余年的乐团,进入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爵士乐演奏。

 

-图 郭雅志在演奏-


这些跨度如此大的经历只是简单的陈述,就能让听者闻到传奇的味道。


与郭雅志共事多年的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阎惠昌先生曾讲述郭雅志一件趣事,让我记忆尤深。


香港中乐团每周要演出一场全新作品的音乐会,乐曲类型丰富其中不乏探索性实验作品。一次排练时,郭雅志带着一盆绿植来到排练厅——为了寻找符合乐曲要求的音效、音色,他把能吹的、不能吹都吹了一遍,那一次他吹的是这盆绿植的叶子。


在郭雅志身上,这样“不寻常”的故事并不少。

 


-贰-


郭雅志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前,学习过圆号、唢呐、二股线、板胡,深受民间音乐影响,尤其是和唢呐结下了不解之缘。 


民族乐器各具特色、个性鲜明,而吹管乐器在乐队中是“刺头”,往往“奇怪”的声音皆出自它们其中。唢呐在乐队中也是表现力最强的一个。它们气势高昂的声音放荡不羁,低吟呜咽时又让人悲从中来,但唢呐也有它的局限性:转调。 



-郭雅志演奏《百鸟朝凤》视频-


郭雅志考入音乐学院后,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在合奏课上唢呐不如二胡、笙转调自如,甚至有的调根本没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是录音棚的常客,经常为影视作品录音。遇到唢呐不能演奏的调子,会利用一些小工具和技巧去改变音高。


当时山东的唢呐老师刘炳臣,发明了一个让唢呐升高半音的方法给了他启发。郭雅志结合圆号转调等方法经过多次实验和设计,制作了唢呐“活芯”并且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也使唢呐在乐队演奏中更加自如,也拓宽了郭雅志的演奏。



当他发现手中的唢呐可以无拘无束的演奏想要的音乐时,对声音的渴望已经不满足于眼前。从内地、香港到美国伯克利,他在探索更多演奏和创新的可能。


-叁-


“我发现和民乐最像的,就是爵士音乐。”郭雅志说起他去伯克利求学的原因。


这里是第一所开设爵士专业的学校,郭雅志来到这里寻找与民乐 “基因”相同的部分:即兴演奏。

 


“所有乐器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学院没有教学生如何即兴演奏,这样的能力就慢慢遗失了。”郭雅志说到的现象已经在各个专业中体现出来,很多受过“专业院校训练”的演奏者摆脱不了“谱”的束缚,没有谱子就不会演奏。


郭雅志到伯克利恰恰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习他们是如何将这个能力转换到教学中来。他说,现在他可以很好的和欧美的音乐家即兴演奏,也许不久的将来,民乐即兴演奏可以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图为郭雅志、国外音乐人录制世界音乐专辑合影-


-肆-


话题很自然地延伸到了民族音乐的未来上,郭雅志对民乐的出路有自己的观点:“民族音乐要多条腿走路,我们有传统,也要有同时代、同世界对话的音乐,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有市场,在良性循环中发展。” 


怎么和世界对话?起码,把唢呐带出国门,尝试和西方爵士乐、即兴音乐的交流和对话,是有很勇气的探索。


毕竟,让世界看到我们,才有跟多发展的可能性。


转载自华音网


-图为叶云川、郭雅志等国内外音乐人录制专辑时合影-


瑞鸣按:

瑞鸣音乐制作团队携手著名管乐演奏家郭雅志远赴美国波士顿,与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人合作录制世界音乐专辑。现今,一张由唢呐和管风琴等多种西洋乐器合作的音乐大碟正在混音制作中。

当民乐遇见西洋乐、郭雅志邂逅世界音乐,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精彩即将呈现,敬请期待!

瑞鸣音乐《国乐·炫技》专辑封面


评论
热度 ( 493 )

©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 Powered by LOFTER